【历史沿革】汉口学院前身是2000年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,2011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申报,教育部批准,转设并更名为汉口学院,是全国首批由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民办本科高校的17所高校之一,并于2012年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。
【办学条件】学校校园环境优美,主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汤逊湖畔。校园占地面积97.47万平方米,校舍建筑面积44.74万平方米,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5.79万平方米;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33个。图书馆建筑面积2.6万平方米,馆藏纸质图书158.29万册,电子图书250.4万册,数字资源库24个。
【师资队伍】学校现有自有专任教师615人,外聘教师233人(折合教师117人),教师总数848人,折合专任教师总数为726人,学校专任教师中,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,全国优秀教师1人,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。
【学科专业】学校设有12个教学单位,31个本科专业,涵盖工学、艺术学、管理学、文学、经济学、教育学、法学等七个学科门类。学校有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,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,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,湖北省普通高校战略性新兴(支柱)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个,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个,计算机类专业MOOC教学试点高校项目1个,省级一流课程15门,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,省级教学团队9个,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5个,承担省部级教研项目83项、教育部协同育人计划项目72项。
【人才培养】学校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聚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,坚持“以生为本,育人为本”的办学理念,秉承“敢为人先、实事求是、志存高远、追求卓越”的校训,大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。学校坚持立足行业、服务社会、强化应用、突出实践,坚持OBE教育理念,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要、具有社会责任感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。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3439人,其中本科生10960人。近三年,学校学生获奖共1340项,其中国家级奖项360项,省级980项。2022年荣获第十七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。2023年荣获(第16届)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级奖11项。2024年荣获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(非数学类)国家一等奖1项。
建校25年,学校共培养了各类专业人才6万余人,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0%以上,用人单位满意度在98%以上。培养了全国道德模范刘培,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蔡文霞、聂小丹,荆楚好老师谢薇,湖北省优秀资教生杜占红、邓竹君,全省见义勇为英雄、全省优秀共青团员杨高飞,全省优秀共青团员任志强,滴滴出行五大创始人之一的赵意波等一批优秀人才。
【科学研究】近三年,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30项,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1项,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各1项,湖北省和武汉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(后期资助项目)4项,湖北省人大理论研究课题和统战部课题各3项,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1项。出版著作72部,其中教材32本;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1篇,其中SCI、EI收录31篇;获批国家专利23项,其中发明专利2项。
【社会声誉】近年来学校在湖北省本科录取分数线比省线高出20分,在吉林、广东等省份录取平均分与控制线差值高达50分以上;录取率、报到率均位居湖北省同类高校前列,2022年、2023年、2024年本科新生报到率分别为94%、95%、93%。据第三方机构调研报告显示,毕业生、家长及用人单位对学校总体满意度均在90%以上。学校先后获得“全国十佳独立学院”“全国示范性独立学院”“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校”“湖北省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”“湖北省民办高校党建试点单位”“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”“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试点单位”“全省红旗团委”等多项荣誉称号。近年来,《光明日报》《中国教育报》《湖北日报》《长江日报》等主流媒体和《人民网》《学习强国》《中国教育在线》《荆楚网》等网络平台多次刊登和发表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相关报道。2023年4月25日,《中国教育报》大篇幅发表了我校专题报道文章《落实立德树人?打造大思政课育人体系——汉口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探索实践》。2024年6月6日,《光明日报》发表汉口学院董事长、校长罗爱平教授署名文章《汉口学院:“三平台四融合”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赋能》。
百舸争流千帆竞,乘风破浪正远航。新的征程中,学校全体教职工将以饱满的热情、执着的信念、严谨的作风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,努力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,办让党放心、人民满意的教育。
(数据截至2024年11月30日)